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要把RACI和OKR这两个工具放一起用的时候,我心里直犯嘀咕:一个像是精细的施工图纸,另一个像是宏伟的建筑蓝图,这能搭到一块儿去吗?但实践下来发现,它们简直是天作之合。就拿我们团队去年推行的一个产品优化项目来说,OKR定了“将用户留存率提升15%”这个目标,听起来挺明确,但具体谁该做什么、做到什么程度,一开始真是各说各话。这时候RACI图表就派上了用场,它像一把手术刀,把那个宏大的OKR精准地解剖成了每个成员的具体动作。
RACI如何为OKR落地提供执行框架
OKR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设定目标,而在于如何避免它变成空中楼阁。我记得当时我们团队在讨论“提升留存率”这个O(目标)时,市场部的同事觉得应该加大投放,产品经理认为要优化用户体验,而技术团队则主张修复底层bug。这时候如果直接开始执行,八成会乱套。我们花了半天时间画了个RACI矩阵,把“用户调研”“功能迭代”“数据监测”等关键KR(关键结果)对应的责任人、审批人、咨询对象都标得清清楚楚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原本预计要开三次协调会才能理清的事儿,一张图表就解决了大部分扯皮问题。
当敏捷遇见规范:OKR与RACI的互补哲学
有人可能会说,OKR讲究的是敏捷和创新,RACI强调的却是规范和流程,这两者会不会互相矛盾?其实恰恰相反——它们就像开车时的油门和方向盘。OKR负责给我们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,而RACI则确保我们在高速行驶时不会偏离车道。去年第四季度我们尝试了个大胆的OKR:“开拓三个新垂直领域”,要是没有RACI来明确每个领域的调研负责人、决策流程和汇报机制,这个目标估计早就淹没在部门间的推诿中了。毕竟,创新不代表可以乱来,对吧?
不过要注意啊,RACI图表可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我们吃过亏——有个项目中途调整了OKR,但RACI矩阵忘了同步更新,结果导致两个团队在重叠领域白费了不少功夫。所以现在我们都养成习惯了,每次OKR复盘时必定重新审视RACI分配,毕竟业务在变,分工也得跟着灵活调整。这种动态搭配才是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。